作者:紀校長 文章擷取自:憨牛慢拖
新聞媒體又大幅的報導腸病毒肆虐的消息,衛生單位也一再宣導要勤洗手、注重衛生;已有幾家幼稚園更因為有小朋友感染而宣布停課了, 國小 老師更是繃緊神經,除了宣導以外更隨時注意生病學生的症狀與徵兆,深怕傳染開來。
一個國家重視國民的衛生程度,已成為是否列入「先進與文明」的指標之一。五十年前台灣物質缺乏的年代,連三餐溫飽都不可得,老百姓衛生的習慣與今日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甚至還以「不乾不淨,吃了不生病」來自我解嘲。
猶記得小時候家中養的雞,如果得了瘟病,未死前長輩一定馬上宰殺,並以老薑、蒜頭、醬油等炒成又辣又鹹、重口味的「三杯雞」──這是鄉下小朋友難得的佳餚,因為雞長大了大部分都是賣掉,要不然得等過年、過節時才偶爾有機會吃到。吃了「病死雞」的我們卻從來沒有聽說哪一個人因而生病,如今「禽流感」一來,受到傳染的雞隻馬上數以萬隻的整個活埋……回想過去是我們僥倖未得病?還是自身的「免疫力」與「抵抗力」強於今人?
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蒸有「年糕」與「發糕」,放在供桌上一放至少得超過初九「天公生」。此時年糕與發糕因天氣潮濕上面長了長長的菌絲,大人們拿刷子將發黴的地方刷乾淨,「發糕」用菜刀缺成一片一片,年糕則用「菜ㄔㄨㄚˋ」ㄔㄨㄚˋ成如薯條一般的條狀,再鋪放在竹篾上放到大太陽底下曬,等曬乾、曬脆後裝入大的陶甕內密封。當小朋友嘴饞時,大人才開封拿 一兩 片塞給孩子。「發糕片」咬下去「卡喳!卡喳!」別有一番滋味;「年糕條」則咬勁十足,慢慢咀嚼以後口生津液,味道還真是不錯呢!這是當時我們小朋友最佳的零食,鄉下人家這一大甕,便足夠孩子們二、三個月的需求了。
到了每年 農曆七月十五日 ,農家為了乞求「普度公」與「好兄弟們」保佑闔家平安,當天準備多樣的菜餚與供品祭拜,各種吉祥圖案造型的「糕仔」便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甜點供品。這些「糕仔」因本身是乾燥的,因些祭拜過後大人們用竹簍將「糕仔」裝好,綁上繩子懸掛在廚房半空中,除了可防老鼠亦可防小朋友偷吃,如此又可當小朋友的零食吃上一個多月了……
沒有麥當勞與薯條的年代,我們卻有發黴、晒乾後的「年糕條」、「發糕片」與「糕仔」替代,當時小孩子沒有偏食的權利,適者生存、優勝劣敗的生存戰爭中,「衛生」只是怕死的有錢人說出的口號而已!
時過境遷,回想童年的環境衛生不佳,食物飲水皆取自天然,日曬雨淋、苦力硬撐為的僅是能夠餬口。或許正因為如此,練就了這一代吃苦耐勞的人,有了強韌的意志力與愈挫愈勇的先天免疫力,當時能活了過來應屬於鍛鍊而非僥倖。至於未摻防腐劑而長了黴菌的糕類,可能因為以「日曬法」斷了黴菌的生機,因而不但能保存久遠,還能吃了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