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音樂教育發展文化基金會
目前分類:音樂學習理論 (14)
- Aug 26 Thu 2010 12:18
聽想的基礎
- Aug 24 Tue 2010 23:04
音樂學習理論_音樂欣賞

如同看好萊塢電影,一般人看熱鬧,聽故事,求音效,獲得的是感官上的刺激。
對電影有些了解的人,會讚嘆光線、主鏡、取景、道具、配樂等等細節的運用,
- Aug 24 Tue 2010 23:02
音樂學習理論

音樂學習理論並不是音樂老師的操作手冊
研究主軸繞著:當學音樂時,我們是如何學會的?
它的聚焦點是: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而非老師的教學方法
- Aug 23 Mon 2010 11:10
音樂學習理論_讀譜訓練

想像一下你我現坐在一間教室中,上著日文或法文課
看著課本上一個個斗大的文字符號,感到越來越無助
私は音楽を学ぶことが大好きだ。
- Jul 06 Tue 2010 00:04
音樂學習理論主要字彙

Music Learning Theory 主要字彙表, 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Audiation: 聽想, 相對於言語的思想. 腦子是用言語作為處理概念的工具. 當這個工具換成音樂, 即是聽想.
- Jun 30 Wed 2010 14:48
音樂實務教學

現今國內學術界最流行的所謂 ”行動研究”, 研來究去, 所寫出來的報告終究還是停留在學術界中打轉, 和最前線的教師應用, 還是有一段距離. 音樂教育上最大的哲學戰要數 30 到40 年代 Mursell 及 Seashore 二位心理學家的口水戰. 很精彩.
那個時候全世界的音樂教育者都相信音樂性向這個東西, 試著要去和智商測驗一般地去測出每個人音樂性向的高低. 但, 這音樂性向倒底是個什麼東西, 沒人有確切的答案, 更何況去測驗這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東西. 這二個就對音樂性向的看法有相當大的差異, 有興趣的人可參考那個年代的 Music Educator Journal, 二個人你來我往地發表文章, 相當有趣.
六十年後, 我們對音樂性向的了解有比較好了嗎?
- Jun 24 Thu 2010 14:39
Susanne Langer
Music is the tonal analogue of emotive life.
Feeling and Form, ch. 1, p. 27, Scribner (1953)
這二天,想到 Langer,把他的東西拿出來讀讀,感覺一樣地溫存
- Jun 20 Sun 2010 12:56
聽想的種類
- Oct 27 Mon 2008 03:16
音樂學習與地圖
學音樂和看地圖很像. 要回家的路, 最為熟稔, 我們腦中可以規劃出許多路線, 就算遇到道路施工, 也並不會因而無法回家. 要到一個地方, 例如舊館國小, 大致上知道方向, 腦中也是規劃出許多條路, 再選擇一條想走的路走. 沒去過的地方, 要看地圖. 若是這個地方需要常造訪, 以後自然會熟. 慢慢不再需要地圖; 若只是造訪一次, 五年十年後再來, 可能還是要地圖. 學音樂, 熟的曲子, 就如同回家的路那麼熟, 可以自由自在的變奏, 但還是會回到原本的曲子上. 熟悉的曲子, 若沒有真的活用, 而單死背一條旋律線, 倘若卡住, 那很難接回來, 就像遇到道路施工回不了家一樣. 有聽過但不熟的曲子, 需大致上了解和弦的行進, 至少可以利用根音的行進, 進完全曲. 根本沒聽過的曲子, 當然就需看譜. 要讓一個人了解一個地方的真實情景, 看地圖沒用, 直接帶他去實地走一遍是最好的方法. 要讓一個孩子了解一首曲子的詮釋, 看譜沒用, 直接讓他多聽幾次最佳. 知道那個地方如何到達之後, 開車技術要慢慢練, 路徑選擇也是要一次次的嘗試才找的到更快的捷徑. 聽過一首曲子後, 演奏的技術要慢慢練, 詮釋和變奏也是要一次次的嘗試才能找到更好的組合. 看地圖的能力很重要, 但不能連回家的路都要看地圖; 看譜的能力很重要, 但不能沒有譜就不能演奏. 開車技術只是使用交通工具的一項能力, 而演奏技巧只是使用樂器的一樣能力. 若是要當賽車手, 地圖路徑要熟到一分不差外, 開車技術更要練到無比精湛, 但還無法消弰意外. 若是要當演奏家, 樂曲架構要熟到不能再熟外, 演奏技巧更要練到精準無比, 但還是無法自稱完美. 會開車,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當賽車手; 會樂器, 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作演奏家. 每個人都會使用交通工具, 多樣或少樣, 有這項能力, 交通上方便許多; 但並不是個人都能使用至少一樣樂器, 少培養了這份能力, 可惜. 訓練使用交通工具的能力, 在於讓生活更便利; 培養音樂演奏能力, 在於讓人生更為豐富.
- Jan 02 Wed 2008 02:52
音樂學習理論概述
在廿世紀的音樂教育史中所發展出來的較為著名音樂教學法包括: 達克羅茲 (Dalcroze),奧福 (Orff),高大宜 (Kodály),鈴木 (Suzuki),及戈登 (Gordon) 教學法。對台灣的音樂教育者來講,前三者可能較多人知道,而後面二個教學法,鈴木及戈登,因為一是器樂教學,一是較後期新發展的教學法,在學校的音樂教育環境中,教師們的熟悉度可能較低。
教學法的發展是一種演進的過程,從Dalcroze的基礎一步步地演進到Gordon教學法的成長,討論的範圍都是一樣--音樂教育。廿世紀音樂教學法的貢獻都是前面人的經驗,後面的人改進。每個教育家都是期許著自己對下一代作更好的貢獻。對Orff 及Kodály 二個人而言,參觀 Dalcroze 的教學是一個里程碑。對Gordon,除了這三位,Suzuki也是一個學習參考的典範。一個接一個,為未來的一代提供最好的音樂教育環境。
- Dec 19 Wed 2007 02:39
音名及唱名
- Dec 05 Wed 2007 02:32
聽想的介紹
聽想 (Audiation)
聽想,Gordon 博士使用這個字已超過30年,直至西元1999年,新版的英文字典才加入這個字的解釋。聽想是一種能力,一種對音樂的思想能力。每個人都有的,並不是一樣特異功能。只是每個人對這個能力的發展有程度上的不同。廿世紀的音樂教育家們用過很多字彙試著去描述這個能力。例如,音樂影像 (music images),內在聽力 (inner hearing)。音樂影像試著去描述的是將音樂變成想像中的一副畫面。例如,一提到小星星,您腦海中相信就能出現這個旋律,也許伴隨著音樂出現的還有一些你個人對這個曲子所產生的特定畫面,這即是 ”音樂影像” 試著去描寫的一個情景。而內在聽力指的是一個人對能夠自我想像音樂。這二個字彙的問題在於: 音樂和影像,即聽覺及視覺,在兩個在成為獨立且完善的個別能力之前,不應該有關連性。並且音樂影像沒有辦法完整的描述單單 ”聽覺” 這個能力.
而內在聽力,劃分了聽覺和視覺的界線,但有了一個所謂的內在聽力,可能有一個問題會產生: 哪什麼是外在聽力? 內在聽力所描逑的就是人對音樂的回想能力。任何一首心中熟悉的曲子,相信能夠很簡單地想像出來。但是這些曲子是已存在的成品。能否試著用想像的,把小蜜蜂想成鋼鼓打出來的感覺? 或者,太湖船想成小調? 或者,把小星星想成6/8拍的感覺? 進而,創作出自己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