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才能一樣,考試拿高分這項才藝,也需要天份
這種天份,很難解釋
世人泛稱:讀冊命
教過的孩子,都學音樂,家庭社經地位差異性不大
經過這些年,依現在的程度,大致上可分為四種組別
********
韋安,是帶過的一群孩子的代名詞
現約都大學或大學畢業
韋安從小學音樂,音樂性涵養夠,在樂器上的技能也足
鋼琴,小提琴,豎笛,歌唱等,都有極佳的表現
國小功業上,韋安表現當然良好
允文允武,跑的快,跳的高,考的棒,沒很胖
所有父母皆同,當然希望孩子成龍成鳳
照國小如此傑出的表現,以後,不是哈佛醫學,至少也是普林斯頓電機
*********
國、高中的書,真的很國小不同
國小課業,用腳隨便攪攪,實在比不出高下,鑑別度極低
所有才能要進階高級,皆需天份
考試拿高分這樣才藝,也是一樣
韋安上國中後,課業表現和國小產生落差(國小都是全班第一名)
家長一急,即單押一寶:全心讀冊
飯可吃,覺少睡,琴不能彈,笛不用吹
日子一年一年過
彰中彰女沒上
日子一年一年過
台、清、交不用填了
天份低的才藝(考試),比不過人家
天份高的才能,也都沒學到
韋安的天份不是在考試這項才藝上
現在韋安都大學或大學畢業了,遇到,還是常問:接著要做啥麼?
韋安父母,把讀冊當目地,而非工具
******
讀冊要自己知道是為了要變成哪種人才而讀
******
宗文這一群,和韋安都認識
國小時,表現不見得比韋安這組突出
但差別在於,他們都安靜地知道讀冊的目地
目地的意思是:他們知道以後要以什麼專長來過生活
他們都能很清楚地說出、體認出、夢想著以後要成為什麼的人才
他們清楚知道考試這項才藝是達成夢想的途徑
所以,他們花了很多很多心思在研究這項才藝
有目標,不覺累
研究完考試,飯照吃,覺照睡,琴照彈,笛照吹
大學畢業後,一位應是R2吧,一位攻讀牙醫博士
*******
麗萱從小學看到大學
天生自然,不知什麼是補習
也不見得和文宗組一樣有強烈的目地,要求自己務必矢志達成
有書就讀,有試就考
早早睡,晚晚起
笛也吹,琴跟著彈
讀書,對他們而言, 真的是腳攪一攪即可
就好像學音樂會遇到真正的天資高的,人比人,有點氣人
基測滿分
現一位在陽明,一位在高醫
這種極具讀冊資質的學生,和演奏可以買門票的音樂家一樣,萬中選一,幸運地遇到了二個
********
還有一組,古意組
所謂:學音樂會增進空間推理能力的理論,在這組好像沒起作用
小學時至高中,讀書平平
書包跟著背,考試傻傻考
琴是一直彈,笛就持續吹
上大學讀音樂系
一技之長在身,可保溫飽
* ********
要教孩子的是:讀冊要有目標
要有目標,先找方向
方向對的路上,課業再怎麼重
每天,吃喝拉撒睡佔7小時,其餘全都學科考試
每週,運動個3小時,藝術涵養個2小時
這種安排,應不過份
*******
這群孩子,沒有好與不好,只是不同
路都走過了,有一些經驗可以讓我們參考
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
但要儘早地讓問他:以後要作什麼
問個五年不算久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