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國內學術界最流行的所謂 ”行動研究”, 研來究去, 所寫出來的報告終究還是停留在學術界中打轉, 和最前線的教師應用, 還是有一段距離. 音樂教育上最大的哲學戰要數 30 到40 年代 Mursell 及 Seashore 二位心理學家的口水戰. 很精彩.

那個時候全世界的音樂教育者都相信音樂性向這個東西, 試著要去和智商測驗一般地去測出每個人音樂性向的高低. 但, 這音樂性向倒底是個什麼東西, 沒人有確切的答案, 更何況去測驗這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東西. 這二個就對音樂性向的看法有相當大的差異, 有興趣的人可參考那個年代的 Music Educator Journal, 二個人你來我往地發表文章, 相當有趣.

六十年後, 我們對音樂性向的了解有比較好了嗎?

是有啦, 但還是沒有一個完全客觀的講法. 戈喬 (Gordon) 是這個主題現今最有深入探討的一位學者, 多元智慧論的作者 Gardner有另一種看法, 他所主張的音樂智慧是當紅炸子雞, 全世界的教育界無人能擋, 我們的九年一貫教育即是例子. 對這些說法有興趣的話, 可以參考他們的書.

今天的主題是在這篇文章中所涵蓋的哲學問題, “音樂是什麼?” 然後所衍生出的 ”音樂該如何教?”

人文科學上, 口水戰的戰永遠是少不了, 和六十年前的辯論一樣精彩, 上述的這二個問題不止在美國的音樂教育界是打的激烈, 連歐洲的音樂教育學者也都無法置身其外.

最有名的二派首領是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 Elliott 及美國西北大學的 Reimer.

Elliot 的1995年所出版的 Music Matters 其中所提的新音樂教育哲學, 主張音樂是一個行為, 一個從動作中學習的知識, 所謂的音樂”聆聽”是如同鴨子聽雷, 若無從演奏的方式去獲得親身的音樂經驗, 再進而了解這個經驗, 音樂學習, 有跟沒有差不多, 對音樂的了解沒有助益.

而 Reimer則是從七十年來就紅遍半邊天的音樂教育哲學大師. 他的書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是在Elliott出書之前, 這個領域最重要的一本論作. 他是從美學的觀點出發, 覺得音樂是一項藝術, 音樂中含有情感的成份在, 能夠喚起人類最真誠的內在.

Elliott 是 Reimer 在 Case Western大學的博士班學生, 學生主張音樂是動詞, 作了再說, 老師主張音樂是名詞, 可以拿來好好地把玩欣賞. 當然, 也可以借他人看看, 而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 師生之間的大戰在美國音樂教育界是如火如荼, 相當精彩.

要強調的是, 討論這二個學派的主場是在提供更多的思考範圍, 絕無意去分派或論定誰對誰錯, 各位看倌自己心中有個想法即可.

課堂上的實際教學永遠和課本中的教學理論有些距離. 全世界的教育博士論文及研究報告一年出版超過千百篇, 能應用在真正教室中的理論或想法, 少的可悲。這其中的差距在哪兒, 總是人文科學中最大的一個痛。

大自然再難, 宇宙再浩大, 人總一步步地發現出某些不變的事實, 但, 難還是難在解析 “人” 這個動物, 尤其是 “教師” 這個角色.

教師這個角色沒法用科學方法去定義該如何教, 然後學生就會如何學. 這是一個時時面臨變數的角色, 是一個每個人工作雖同, 但方法, 經驗, 卻完全相異的行業.

一位六年級音樂教師, 孩子在國小教育的最後一年. 對自我的教學期許是孩子對音樂的演奏能力,

不著重於技巧的要求, 而是要孩子們能親身地表達音樂.

不著重於不是音樂的音樂知識, 而著重於豐富孩子的音樂經驗.

所有教的孩子是專注在最簡單的樂器--直笛及歌聲上面.

曲目的選擇完全由孩子以一個班級為單位來票選決定, 哪一首曲子紅, 就演奏哪首曲子

每一班的曲目不盡相同, 從日本連績劇, 卡通, 西城男孩, 到四大天王等, 喜歡什麼, 就請他們帶CD來聽, 然後在調子上, 指法上, 鋼琴上, 上課內容就依曲子來決定.

孩子喜歡什麼, 只要投票通過, 就演奏什麼.

老師用鋼琴伴奏, 也用長笛或豎笛和孩子作二重奏或即興創作.

課本的曲目及知識為輔, 比起他們真的演奏的曲子, 六年級的孩子真的感覺的出來課本的曲目像兒歌.

畢業典禮上的曲目, 如畢業歌或感恩的心等, 就由全校應屆畢業生約三四百人自己齊奏, 老師伴奏.

言語上的溝通教師通常把握在15%的上課時間中, 也就是四十分鐘的課, 教師講話的時間不超過6分鐘, 盡量以孩子為課堂中的主題, 用音樂來溝通.

在百分之八十的孩子尚未用樂器演奏出一段音樂前,教師不教不會看譜的孩子看譜了, 因為, 在這最後一年教看譜, 只是剝奪了他們享受音樂的寶貴時間.

孩子的歌唱能力, 會唱的很會唱, 不會唱的也都聽過, 這是不太用教的. 但他們感覺的出來同樣旳一首曲子, 卡拉OK的音樂及教師現場伴奏的演唱經驗就是不同,教師沒法說明不同在哪兒, 孩子也沒辦法, 只是節目演完, 也許是一個人獨唱, 也許是三個人重唱,教師會以伴奏者的角色和孩子一起享受音樂,演畢,和演奏者握個手, 握手中, 我們對彼此所共同經歷的這份經驗, 盡在不言中.

樂器上, 孩子如何學會演奏? 完全由教師示範而學習.

教師花很多的時間在示範, 很少拿粉筆, 只用樂器,很少講話。

示範一次看不懂,可以放慢速度再演奏一次, 整首示範過, 示範較難的樂句, 一個音一個音地吹.

因為曲子是孩子自己選的, 是他們文化中的一部份, 他們都比教師還熟悉,

在腦中, 他們已經能聽想所要演奏的音樂, 剩下的, 只是技巧上的問題,

而這些技巧, 比課本中的曲子, 難很多.

讓他們演奏也許是獨奏(但不是考試), 也許是重奏(像二三個朋友要一起奏才敢), 全班奏, 都可以.

課程內容的主軸是依他們所自選的曲目來決定他們該學什麼東西.

例如, 同一首曲子, 在CD上的原唱是一個調, 在孩子的演唱時, 女生和男生又是不同的調, 而當他們在演奏直笛時, 因為指法的原因, 又是演奏不同的調,

不教孩子什麼是移調的定義, 但是, 他們自己”聽”到了什麼叫不同的調子.

孩子很自然地體會到不同調子的指法或曲子應用在直笛的適當調子.

上課中, 教師盡量把單調的樂理, 術語, 識譜等降到最低, 除非學生的個別上需要.

一些”有關”於音樂的知識而不是真正的音樂經驗, 儘量避免.

不管孩子用什麼型式演奏, 教師用當天自己想演奏的樂器即興伴奏.

示範是最重要的音樂學習啟蒙, 在孩子的心中, 期望學生對教師的印象是音樂家的成份重於音樂老師.

音樂課上, 演奏音樂, 但不講授音樂. 音樂課中, 我們緊張在等一下的音樂演奏能不能表現的好, 但不用擔心會有任何紙筆上的考試音樂.

演奏的好與不好, 教師很少有意見, 因為他們自己知道好不好, 在實際生活中所聽的音樂, 孩子並不會比大人少.

每個孩子演奏完了, 教師會請全班同學擔任評審, 看看這個同學是否能通過這個禮拜的課程, 若通過了, 那表示這個學生在這曲子的演奏上受到肯定, 大家替他很高興, 拍拍他的肩, 說聲”恭禧您”,

若沒通過, 示範他沒吹好的部份, 會請他再加油, 下次再來.

問題學生, 一開始較難帶, 不管他是多皮, 教師請他們下課留下來, 再陪他們再練習.

教師不罵人, 只針對音樂. 學生會了, 就離開. 若還不會, 很抱歉, 老師再陪您練一下, 十分鐘也好.

發展遲緩的學生, 要求上完全不同, 看他們的問題所在, 必需要教多簡單的曲子, 甚至只有一個指法一個音, 教師也想辦法讓他變成音樂.

期望孩子在離開這音樂課時, 對音樂的感覺是:音樂是一個動詞, 而不是名詞, 音樂是每個人都演奏, 都能欣賞的, 但不一定要用來讀的.

 

**********

琴僮及神童於麗心郵輪上的即興演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提大奏 的頭像
    小提大奏

    小提大奏的部落格

    小提大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