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音樂的學習應是一個快樂的學習歷程,而非孩子另一個壓力源頭的開始。我們希望在弦樂團發展聯盟中學習的孩子,都是帶著笑容來演奏音樂,能從音樂的學習來充實生命的美感及豐富性。

第一冊教材一翻開,第一句話開宗明義地寫了這段話,這句話更是這些年來審視孩子學習過程的指標。

 

今天到學校看教學,和一群家長溝通團務事宜。有一位家長和我分享他的心得,聽了好感動,在此也和大家分享。

 

這位家長的三個孩子,老二及老三都是絃樂團。老三拉的比姐姐好,家長當然會比較,直接問老二:『一個月學費也是要繳,你的學習成效沒有妹妹好,不要學好了!』就大人的角度而言,這是很正常的想考方式,一點兒都不奇怪,我完全能接受。但令人感動的是老二的回答:『我要學,因為在演奏小提琴的同時,我很快樂!』而老大六年級的回答更令人省思:他們都有琴好拉,我好無聊。

 

當下,我聽到這些話,眼角都溼了,心中有一仟個感謝,感謝我們這群老師們帶給一個孩子在音樂演奏上的『快樂』。

 

家長們,自小至大,我們自身在『學習』這個過程上,是否也發生過這位孩子的幸運?到今天,這一生走來,在學習的這件事上,多久沒體會過心境上的這份『快樂』了?人生要面臨的考驗及現實極多,能有一件事物對我們的心境產生快樂,這是極為難得的體驗。音樂藝術對人而言,最重要的目地,就是帶來心境上的平和及自我而生的一份快樂及滿足音樂藝術的學習,絕不是要以成就『演奏家』為目地;過程上,更不是當成『學習成果』比較的考核。

 

曾遇過家長,一聽到孩子組別的調動時,立即以『好、壞』來評斷學習效果。家長連孩子學音樂都有這樣心態,對於其它學科的學習應也會如此。這個得失心所產生的壓力,承受的將會是最無辜的人:孩子。這過程是好受亦或難受,我們大人不是最清楚的嗎?學習成果上,請讓孩子自己的能力去作最完全的發揮。

 

學習過程上,家長的使力點是在於幫孩子創造舞台,並提供溫暖的鼓勵及支持。要讓小朋友學一樣事物,第一個要件就是『創造環境』。古話不是有說:近什麼者就是什麼?所以,要孩子在拉琴上有進步,大人的工作就是讓孩子:近拉琴者,就會拉琴。大人本身不會音樂沒有關係,因為,並不是每個醫生的爸媽都懂醫術。大人要去創造機會讓孩子接近拉琴的小朋友,這是大人之間應做且做的到的事。不要沒提供協助不打緊,還只會釘成績來給孩子壓力。他們都還是孩子!!!陪他,你就會和他一起快樂!!

 

大人組的心境:

大人的工作環境若是不快樂,作什麼都枉然,因會心疲力乏。

大人的工作環境若是快樂,作什麼都會是貢獻,因會利人及且敬業。

 

對這群認真的老師,聯盟的期許完全相同:

音樂教學應是一個快樂的自我實現歷程,而非一個工作壓力的開始。我們希望在弦樂團發展聯盟中教學的老師,都是帶著笑容來演奏音樂,能從音樂的教學來實現自我生命的存在意義,並讓生活更為豐富。

 

兒童組不也是一樣?

孩子的學習若不快樂,在哪一組都是枉然,因為動力不會持久。

孩子若學的快樂,在哪一組都是成就,因為這才是學習藝術的意義。

 

媽媽的故事在分組上給的啟示:老二及老三,很幸運地能分在絃樂組。這個經驗將會是他們一生難得的一份回憶。而老大分在"非絃樂組",當然以後會在其它專業方面飛黃騰達,但就是少了一份拉著提琴閉目會笑的畫面。

組內及組外才是重點,只要孩子在絃樂或長笛組內時,由家長來再加以細分,絕無意義,只有壓力。這份分組專業,就交給這群敬業且值得信任的老師即可。

++++++++++++++++++++++++

結語

我告訴這位媽媽:謝謝您尊重老二的這份快樂,讓他繼續以他的學習步調學下去。廿年後,無論是哪個專業的菁英,他們三位都會很自豪地告訴週遭的朋友:我父母從小就讓我們學小提琴,我們家三個孩子,有二個學了好幾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提大奏 的頭像
    小提大奏

    小提大奏的部落格

    小提大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